薪火相传孕育民族舞蹈之花——赵林平教授蒙古族传统舞蹈公开课圆满举办
6月28日,乐玩网页版,乐玩(中国)官方舞蹈表演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——蒙古族传统舞蹈公开课圆满举办。该活动由乐玩网页版,乐玩(中国)官方表演系主办,民族民间舞教研室承办,课程主讲人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赵林平,助教为乐玩网页版,乐玩(中国)官方副院长乌琳,青年教师查苏娜。本次公开课授课对象为22级表演女一班的同学,以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及《蒙古族舞蹈精品课教程》为依据,所教授的内容为蒙古族“传统舞蹈”部分,共有64学时。
出席此次活动的专家领导有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、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二级教授郭磊,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、舞蹈教育家、我院特聘教授斯琴塔日哈,国家一级艺术研究评论员王景志,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、国家一级导演何燕敏,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、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飞雁,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齐志辉教授,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研究生导师张永胜,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、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呼格吉勒图,乐玩网页版,乐玩(中国)官方研究生导师道日娜教授,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蒙古族舞蹈教研室主任张伟,以及舞蹈学院领导班子。
一、教学理念——专业建设现状问题探索之“思”
在课程开始之前,赵林平教授阐述了其关于蒙古族舞蹈教学内容构建的两点思考:“第一,蒙古舞作为专业核心课程,舞蹈表演、舞蹈编导、舞蹈学三个专业如何以专业需求,按照课程层级去科学施教,是需要进行教学研究的。第二,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,在“根不变”“魂不丢”传承的基础上,如何突出表演专业学生身体表现、情感表达、艺术表现力进行教学转化。”正是充分认识到作为教师的教学思想、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,才能使传统舞蹈艺术焕发出时代光彩,因此围绕上述问题的思考,促使她在“传统舞蹈”教学中做出了大胆探索性教学实践,形成了基础训练——表演组合——剧目的三阶式授课模式。
二、教学思路——在传统的基因中再挖掘之“新”
在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课程建设思路中,赵林平教授基于传统顶碗舞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,一方面挖掘延续传统经典舞蹈中的动律动态基因,另一方面在以“顶碗”这一局限为突破口,在平衡中加以失衡的交融中,在仰顶的创新中,体现草原人民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观,探索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顶碗舞的深层表现空间;并将内蒙古顶碗精品舞蹈不同形态的顶碗,如斜顶碗、变方向跪转等具有传承价值、训练价值的动作、技术吸收到蒙古舞教学中,体现蒙古民族对天地自然万物的敬畏敬仰,表达草原儿女对幸福生活的歌唱与赞美。
三、多元融创——汲取多元艺术为我所用之“融”
自古以来“诗、乐、舞”三维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,对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起到相当影响。而今,赵林平教授将蒙古族传统道具舞蹈“筷子舞”,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趣味的诗意化的追求,融合“响声”和“节奏”赋予肢体语言的生命跃动,无论是筷子击打身体与肢体内在节奏的契合,还是音乐节奏、动作节奏、视觉节奏等方面都呈现出别开生面舞蹈情趣。
四、审美追求——遵循当代民族时代审美之“美”
此次公开课中,贯穿着赵林平教师对民族审美的当代表达的思索与追求。安代舞在课堂教学的当代多样性表达中,早已褪去了原有祛病禳灾的迷信色彩,转而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,更是新时代女性打破传统偏见固有思维,捍卫独立自由的有力象征。盅子舞训练中,则是挖掘新时代蒙古族女性的群体心象,在传统盅子舞的韵律上,通过大幅度回身步与绕圆击盅不断重复变化中,表达了鄂尔多斯人民祥和欢乐的幸福情感。
五、文化坚守——根不变魂不丢践行传承之“求”
顶碗独舞《敬仰》,天空高远无垠,大地辽阔无边,它们孕育了万物生灵,承载了生命的延续。以款款情深的舞姿,敬仰着天地万物的恩泽,沐浴着新时代春光无限,感恩感谢世间万物的美好,祈愿祝福祖国繁荣兴盛,人民幸福安康,通过民族的新时代情怀,为本次课程画上了圆满句号。
蒙古族舞蹈奠基人斯琴塔日哈,主讲人赵林平教授、助教乌琳副教授,青年教师查苏娜在与来宾、同学们齐舞中,坚守着蒙古族舞蹈根脉,在代际传承中赓续着蒙古族舞蹈……
此次课程真正发挥了教学一线,课程建设的功能,从教学、教研活动出发,探索如何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问题。此次公开课程,不仅是乐玩网页版,乐玩(中国)官方舞蹈表演一流本科专业对于学科建设的有益探索,更是由点及面教学方向的教学理念引领,为专家、教师提供一定的学术思考,于各一流专业建设高校而言,尤其是艺术类院校做出了表率与引领作用。